「都市設計審議」形塑台北都市新風貌

在台北市信義計畫區或是大直大灣段等地區,常常聽到建築業者會強調其個案是經過市府「都市設計審議」的案子,彷彿經過「都市設計審議」的預售個案在房屋市場上就高人一等,在品質上在規劃設計上都有別於一般的房屋建案,到底什麼是「都市設計審議」呢?

台北市都市發展局局長丁育群日前接受正聲廣播電台「日光大道」節目主持人張欣民專訪時指出,所謂「都市設計審議」是架構在「都市計畫」與「建築管理」之間很重要的銜接媒介,都市計畫管制土地開發強度與區域發展方向,但都市環境的經營,則必須透過「都市設計審議」及建築管理兩種方式來辦理,簡單來說,「都市設計審議」是用「人」的角度,並配合區域特色,建立開發案必須共同遵循的設計準則,關心的面向主要為外部環境整體之協調及延續,據此「都市設計審議」是種「因地制宜」的環境管制方式,透過都市設計審議之管控機制,來達成改善公共環境的目標。

台北市的建築開發案如果位於應提送都市設計審議地區,或達都市設計審議之規模,則相關開發方案需通過都市設計審議程序。建築師開始設計一棟建築物前,應該先瞭解這個地區的都市設計規定事項,在初步的規劃方案中便把這些事項考慮進去,提送本市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針對這些建築開發方案對城市空間可能造成的影響,透過協商的方式與都審委員會進行討論,獲共識加以修改後的設計內容,才能成為申請建築執照的方案。

針對一些大型開發案,甚至希望基地條件許可下,可以退縮更多的人行空間供公眾使用,回饋里民等,在規劃方式上也建議朝綠建築手法規劃,節能減碳;透過地下室開挖率的控制,並建議於未開挖區增植喬木,增加基地保水…。這些設計細節看來微不足道,但從每個小基地要求起,串連成區域性的風貌。

什麼樣的建築物種類需要經過都市設計審議

至於在台北市什麼樣的地區、建築物種類、需要經過都市設計審議才能進行開發呢?丁育群局長指出,有下列事項者都得送都發局「都市設計審議」:

(一) 臺北市(以下簡稱本市)都市計畫說明書中載明須經審查地區、大規模建築物、特種建築物及本市重大公共工程、公共建築之都市設計審議。
1建築基地面積達六、○○○平方公尺以上,且總樓地板面積在三○、○○○平方公尺以上者。
2依建築法第九十八條規定許可之特種建築物。但大眾捷運系統工程,不在此限。
3基地面積在六、○○○平方公尺以上之廣場。
4建築基地面積在六、○○○平方公尺以上之立體停車場。但建築物附屬停車場,不在此限。
5基地面積在一○、○○○平方公尺以上之公園。
6採立體多目標使用之公共設施用地建築申請案,其建築基地面積在六、○○○平方公尺以上者。
7依臺北市徒步區闢建暨管理維護辦法規定之徒步區設計申請案。
8公共設施用地之地下建築物、高架道路、人行陸橋及長度在二○○公尺以上之跨河橋樑。
9本市三○公尺以上重要景觀道路系統設計案及其他景觀道路經本府主辦機關認定應送本會審議者。
10公有建築物總樓地板面積在一五、○○○平方公尺以上者。
11前款公有建築物新建、增建、改建或修建部分之樓地板面積在三、○○○平方公尺以上者。
12本市捷運聯合開發建築案,其總樓地板面積在三○、○○○平方公尺以上者。
13高架捷運車站及捷運路網交會站。
14適用臺北市山坡地開發建築要點地區之建築申請案。但區段徵收或市地重劃之地區,其相關公共設施、水土保持及整地設施業已施築完善者,不在此限。
15保護區建築面積在二○○平方公尺以上之開發申請案。

16古蹟保存區及其他特定區域內或周邊之公私營建工程。
17經本府公告之歷史建築,其新建、增建、改建或修建。
18適用臺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則第八十條之一至第八十條之四規定之各項獎勵之建築申請案,及適用容積移轉且移入容積達接受基地基準容積百分之二十以上且移入樓地板面積在一、○○○平方公尺以上之建築申請案。
19其他經本府認為建築申請案有重大妨礙公共安全、衛生、安寧、景觀或紀念性及藝術價值建築物之保存維護或公共利益之虞者。

前項第九款重要景觀道路由市府發展局會同交通及工程主管機關公告之。

(二)依都市計畫規定指定為土地開發許可地區之開發許可審議。

(三)經本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准之新興產業或生產型態改變之產業,申請調整其使用組別及核准條件之審議。

(四) 依其他法令規定需經都市設計及土地使用開發許可審議之案件。

哪些地區需要經過「都市設計審議」才能開發

以地區性為例,目前信義計畫區、內湖、中山區金泰段(美麗華商圈)、士林北投科技園區、迪化街…..等地區都是應進行都市設計審議之區域。信義商圈應可說是開發業者、市府與市民三贏之案例,信義商圈的熱絡與空間品質市民有目共睹,在都審階段,外部空間之延續、交通動線、開發需求內部化為審議重要議題,去年2011年是信義計畫區細部設計發佈(1981年)以來30週年紀念,都發局也舉辦了「台北市信義計畫區30周年系列活動」的計畫,以「XinYi fun城市,精彩百分百」為概念、以總體的發展歷程為主軸,試圖拉出信義計畫區空間與社會面向的各種回顧與分析,帶領市民瞭解信義計畫區的過去、檢視當前的都市現象,以期更進一步地引發個人對於信義計畫區未來的主動性思考。

另外向迪化街風貌之塑造,透過容積移轉機制,將舊建物重建,維持都市既有紋理及歷史記憶,並能保持原有產業,這樣經過近二十年的努力下,也每年為迪化街帶來許多觀光人潮,特殊的產業及建築型態也成為城市區域特色。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