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區域房價某種程度是由蛋黃區往蛋白區再往外遞減,但有些區域的房價卻不循此規則反而呈現鋸齒狀,這種兩邊高、凹陷區低的所謂「凹洞房價區」會有補漲的機會嗎?可以先逢低卡位佈局嗎?
根據房價漣漪理論,房價是從高價核心區往外遞減,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蛋黃區房價最高,蛋白區次之,蛋殼區又更低,依此類推,大台北地區有此現象,上海、北京等大都會地區這種現象更是明顯。
但這只是個通則,大方向沒錯,只是有些地方會有例外的情形,形成一個「凹洞房價區」,或稱房價陷落區,以大台北地區的大安區往南到景美,再到新店,明顯的就形成一個房價在景美地區陷落的情形,大安區房價高不可攀,景美就在旁邊,照理房價應該也會跟著水漲船高,維持相對高房價水準,但是近年來景美的房價已被一橋之隔的新店地區給趕過去。
想逐捷運而居的民眾可能也發現了這種「凹洞房價區」現象,以板南線上的昆陽站到後山埤站再到南港站為例,照理捷運站區附近房價是與台北車站距離成反比,南港更遠,房價該更低才對,但是後山埤的房價卻落在南港站之後。同樣的是板南線,西門站與龍山寺站及江子翠站之間,也形成一個房價在龍山寺站陷落的情形,這種「凹洞房價區」現象可說不勝枚舉。
投資該從低價區著手
只是稍稍具有投資敏銳度的人可能就會想到,在主客觀條件差異不大的前提下,投資該從低價區著手,未來補漲的空間才大,但是這樣的投資ABC可以套用到房市的「凹洞房價區」嗎?或是大量壓寶「凹洞房價區」,等待補漲的一日?
這可能就要看情況而論了,情況一,若是屬於歷史性的因素,則要看這種歷史因素是否會消失,若沒有外部的重大建設投入,這種「凹洞房價區」恐怕還是很難改觀,龍山寺站主要就是受到本身歷史性的傳統因素所限,加上窳陋的環境、更新的難題,都讓區域房價難以翻身,所以區域房價已經明顯被新北市的江子翠站、新埔站、板橋站給趕過去了。
情況二,是區域發展的因素,像景美就是受到區域發展的影響,景美地區沒有太大腹地可供發展,房價一直顯得較委屈,相對新店就一直有較多的建案推出、較大的發展空間,所以房價早就追過景美地區。類似這種僵固區域發展的因素同樣很難改變,因此這種「凹洞房價區」要改觀也不容易。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