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北有兩個地標性建築受到媒體高度關注,網路上更是議論紛紛,那就是京華城,另一個是六福皇宮,前者說是要賣,後者宣布要結束營業,兩家的共通點都是賠錢,但為什麼會賠錢?有人倒是看出了一些端倪,但大家似乎對於有無房地產更有興趣,到底經營事業或經營土地孰勝?房東與房客的角色互換一下?會不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俗話說:「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錢的生意沒人做」,何況據媒體報導,京華城與六福皇宮都已經賠了很長一段時間,賣掉、結束掉,似乎是必然的結果,市場也都不覺得意外。當然,有不少的市場專家已指出,「雙城」會面臨目前這般「無言結局」的種種原因。
京華城先天不良 後天失調
其一,京華城位處八德路末段、杳無人煙的台北機場邊,在無捷運、無既成商圈加持的先天不良條件下,後天又有東區及信義商圈強勢崛起的排擠效應,讓京華城猶如孤懸天外的一顆「星球」,加上本身經營量體高達4.2萬坪、內部動線複雜不友善,都不利商場之營運。
此外,近兩年來陸客的萎縮,更讓京華城的生存大受威脅。當年開幕雖曾對外喊出年營業額200億的目標,但是開幕之後幾乎可說是連年虧損,不要說200億元目標看不到,即使是百億營收也未曾出現過。
所幸去年底與台北市政府纏鬥多年的京華城容積率爭議,在監察院糾正案的背書之下,原本市府只肯給392%的容積,終於如願以償的拉高到560%。外界估計,容積率增加,市值至少也跟著增加近百億元,賣相更佳了。因此在面對銀行團不斷催逼清償高達120億元的借款,內部股東會已經同意通過處分京華城資產案,市場初估可以有400 ~500億元的進帳。
六福皇宮內憂外患
其二,跟京華城比較起來,六福皇宮可說是佔盡地利之便,因為南京東路素有「台北華爾街」之稱,位處金融重鎮,即使捷運施工期間有頗長一段施工黑暗期,但完工後捷運站幾乎就在自家後方的便捷性,是其很大的競爭優勢,但為什麼六福皇宮還是面臨連年虧損的命運呢?
根據財報顯示,六福集團旗下包括六福村、六福皇宮、六福萬怡及六福客棧等四個主要營業體系,六福村、六福客棧營運都有盈餘;六福皇宮則是連續數年每年虧損一、兩億元。
六福皇宮對外的說法是:「國泰人壽近20年來每年都調漲租金,六福皇宮的營收成長速度跟不上」。在不堪租金連漲20年的情況下,不得不要在今年底黯然熄燈。這是很多租屋房客,或是租屋經營業者的心聲,也是房屋市場的殘酷現實,所賺的錢幾乎都給房東拿走了!
除了內憂之外,六福皇宮當然也面對外部商務客源流失,以及更多國際連鎖飯店開幕的短兵相接競爭,更重要的是南京商圈過去的金融重鎮地位,明顯被信義計畫區所取代,很多金融機構紛紛轉進信義計畫區,信義計畫區躋身為台北市CBD的地位更形鞏固。
市場最有興趣的是土地的價值
儘管網路世界人多嘴雜,三色人說五色話,但大家最有興趣的還是房地產的議題,上述「雙城」雖然都是「賠錢貨」,但是京華城本身是擁有房地產的經營者,是房東兼經營者,六福皇宮則是租屋的房客經營者角色,前者即使不賺錢,但若是可順利的將資產給賣掉,據市場人士概算,還掉貸款,扣掉土地及營造成本,可能還有上百億元的現金入袋。
不過,六福皇宮可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在今年底被房東國泰人壽「掃地出門」之後,就是一無所有,還背著讓母集團經營績效不佳的壞名聲,更被拿來當作飯店經營良窳的對照組,六福去年虧損10.29億,但同樣經營飯店的晶華酒店,去年稅後純益則是10.6億,還曾經有股后之稱呢。
角色互換,結果會不一樣嗎?
因此,網友們就大發議論,說六福皇宮當年若是購地自建,就不會落得只是幫房東打工的命運!同樣的,京華城若只是租客,也不可能會有剩餘的資產利益可享用?
至此,或許有人就會下這樣的結論:擁有房地產資產者才是大贏家,只要找對標的,不用費吹灰之力,就可賺飽了租金,又賺到了土地增值財,可說兩頭賺。租屋者或是租屋經營者,則都是標準打工仔,營收永遠賺不贏租金漲幅,最後兩手空空,只造就了房東!
這樣的結論看似有理,但事實上是以偏概全、見樹不見林的觀點,當房東一定穩賺不賠嗎?1987年國壽在市場一片看壞的情況下,敢以當時的天價標下「華航旁的土地」,後來蓋出房子租給六福皇宮,並不是瞎貓碰到死老鼠,純運氣而已,其中有的是專業判斷及評估,加上長線的房產經營策略,才有這般令人羨慕的租金收入及增值(仍屬帳面上)效益,換作另一家企業集團,不見得就有這樣的成績喔(市場中樓起樓塌的案例可說是不勝枚舉)!
從另一個角度看,當房客經營者也不見得就「穩賠不賺」。就以六福的經營對照組晶華酒店為例,它是一屬地上權的飯店經營模式,形同是租地經營者,況且近幾年也一樣承受地租上調的不利事實,但它卻仍經營的有聲有色,這就是「借別人的殼賺自己錢」的高階經營術,其獲利程度與其他屬於房產經營者或是投資客比較起來,可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呢!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