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少子化國安危機,行政院長日前接受訪問突然丟出「婚育宅」獎勵措施,對住社會住宅或有租金補貼的年輕家庭提供生育獎勵的額外租金補貼,「婚育宅」真有實質誘因嗎?還是畫大餅口惠而實不至?真能讓這些年輕無殼蝸牛大膽生小孩、養小孩嗎?國際上有哪些國家的婚育措施值得我政府借鏡的呢?
孩子生越多補助就越多
簡單的說「婚育宅」是鼓勵住在社會住宅、青年住宅或是有申請政府租金補貼的年輕人多多生小孩,生第一胎租金補貼加碼50%,生第二胎再加碼50%。希望藉著降低這些年輕人的租屋壓力來提高他們生育的意願,不要消極的只做躺平一族---不婚、不生、不養,然而這招真的能見效嗎?
這一個問題若問AI ChatGPT,它的回答是:「可能有幫助,但效果有限」。怎麼說呢?因為對於已經有生育計劃的年輕家庭,金錢補助確實可以降低他們生育與育兒的成本,有助於提升安全感與生活穩定性,進而願意生育,但大家比較擔心的是「效果有限」。
「婚育宅」恐怕效果有限
1.補助誘因不足
隨便抓一對在台北市租屋的年輕夫妻問問就知道,這一點點租金補貼是起不了鼓勵作用的。以行政院推出的300億租金補貼來計算,台北市一戶租金補貼大約是3,000元,若以此計算,「婚育宅」生一胎租金加碼補貼50%,等於多補貼1,500元,以台北市月租金動輒2、3萬之多,這樣的補貼恐怕還是杯水車薪。何況社宅是沒有租金補貼的,後續補助辦法為何,還有待官方說明。
2.補助是暫時性、拋棄式的
養兒育女是20年的長期工作與負擔,租金補貼往往是拋棄式的,只有短暫的3~5年,這就如孟子所說的:「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短期補助仍難以改變大局。
3.不生小孩不單單是住房問題
大家都知道,台灣年輕人不願意生小孩,不單單是住房問題,跟薪資所得、工作穩定性、物價、託育負擔、女性職場友善與否等因素都有關聯性,住房只是諸多問題之一。
4.補助對象太過侷限性
「婚育宅」針對的是租公宅、有申請租金補助的年輕人,實際上能觸及的群體仍然有限,社會上還有不少房貸族,他們的負擔也是很沉重,他們更是媒體戲稱的「不要孩子、養房子」的一群,也就是說政策太過於侷限性了,恐怕還是無助於扭轉少子化的頹勢。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來看看世界各國如何鼓勵生育的,浪漫的法國曾經連續多年為歐盟各國中生育率最高的國家,近幾年法國婦女總生育率雖然已滑落到2.0以下,但仍然是歐洲最敢生小孩的國家,他們是怎麼鼓勵生育的?主要是家庭補助(Allocations
familiales),有二個以上子女的家庭,政府每月給予補助直到子女滿20歲,每再多生育一名子女,補助金額會再增加。其他還有高額育兒津貼、稅收減免、普及的公託系統(低價或免費)、父母雙方皆可請育嬰假等等。法國能穩住生育率的關鍵是:制度穩定且全國一致,長期減輕家庭負擔。
新加坡近年來也面臨嚴重的少子化問題,因此推出多項催生政策,最有名的是「嬰兒花紅計畫」,這包括兩個部分:「現金津貼」與「兒童培育戶頭」。「現金津貼」就是直接發錢鼓勵生小孩,第一胎、第二胎發給每胎11,000新幣(約25萬台幣),第三胎則發給13,000新幣。
「兒童培育戶頭」是鼓勵第二胎與第三胎家長在銀行為孩子開立戶頭,政府在孩子滿六歲前,每年定期在戶頭中存錢(第二胎每年500新幣;第三胎每年1,000新幣),戶裡頭的錢,只能用在孩子的教育與健康照顧上面。
2024年南韓生育率首見回升
近年來南韓都跟台灣在拚生育率倒數世界第一,去(2024)年南韓的生育率從 2023年的谷底0.72上升到 0.75,是9年來第一次的回升,雖然還是低,但有見起色,他們做了什麼呢?2024年6月政府宣布「人口緊急狀態」,設置由總統擔任委員長的「少子高齡化委員會」,投入19.7兆韓元(約合新台幣4,463億元)改善育兒環境。其他具體作為還包括:
Ø
延長全薪育嬰假:雙親共同請育嬰假時,全薪補助從3個月增為6個月。育嬰假總時間從1年延長至1.5年。
Ø 擴增男性育嬰假:法定男性育嬰假從10天增至20天,並由政府負擔中小企業員工的薪資補助。
Ø
賦予企業義務與獎勵:上市公司必須申報員工育兒的統計資料,政府則為積極推動育兒政策的中小企業提供獎助(如招募代理人力的資金補貼)。
Ø
企業向員工發放育補助金:南韓於2024年3月制定新法案,硬性規定「企業向員工發放生育補助金,在滿2歲之前,不論金額大小,全額免稅」,藉以支持企業參與解決少子化危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