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不動產籌措退休基金



「有人用筆寫日記,有人用記憶寫日記,有人用相機寫日記」,當然要如何籌措退休基金,也像寫日記一樣因人而異,有人拼命賺錢存老本、有人長期買基金、有人買股票賺價差、有人買樂透靠運氣....,但綜觀市場上所有理財工具,還是以不動產最為大家所熟知,在獲利上也最為穩定,是籌措退休基金時最好的方式。

一般而言,籌措退休基金是一個中長期的計畫性投資,根據歷史經驗,在台灣中長線投資房地產的獲利能力都十分可觀,就以台北市的土地行情為例,南京東路上現址六福皇宮的土地,1987年國泰人壽以每坪90萬元的價格取得,2006年6月宏盛建設及亞昕建設兩家公司聯手買下六福皇宮對面986坪的土地,成交價每坪410萬元,也就是說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同樣地段的土地價格上漲了355.5%,等於每年平均漲幅達18.7%,這樣的獲利能力,實際上都比股票或是一般基金還來得高。

養兒防老,積穀防饑

古人說:「養兒防老,積穀防饑」,但現代人孩子生得少,甚至是已到了「無子化」的境界,所以要靠養兒子養老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有人就把「養房地產」當成是一個啞巴兒子般來養,因為房地產除了有上述的強力增值效益之外,最重要的是房地產還可以有穩定的收益,讓退休的人沒有後顧之憂,這也就是為什麼這些年來房地產的投資風特別盛的原因之一。

房地產的投資風特別興盛,說實在跟它簡單易操作有關,也因為房地產投資甚為簡單,所以說穿了也沒什麼高深的學問可言,最主要的關鍵在於你有多少本錢可以投資,因此依不動產總價高低可設定適合個人投資的標的及方式。

◎80~300萬元。這算是投資不動產的「入門款」,因總價低,所以較適合的產品是停車位或小套房,前者宜買在住商混合之地區,有上班族又有完善之生活機能,既有上班開車族之客源,又有純住家之停車需求,更高杆的是可以有兩段式租金極大化之操作模式,也就是白天租給上班族,晚上再出租給附近住家。後者更是要慎選區位,一般而言,成熟辦公商圈、百貨商圈、捷運站商圈及大學商圈是套房投資不敗的四大地段,出此四大地段,投資套房的風險就比較高,不適合保守型的退休族。

◎500~1000萬元。這個總價帶適合投資的產品從市區套房到郊區標準三房住家都有可能,但在住宅產品租金報酬率與面積成反比的情況下,即使是標準三房住家,還是建議切割成小套房,這樣才能將租金報酬極大化,所以在地段選擇上,還是要回歸到上述選購小套房的準則。

◎1500~3500萬元。這個總價帶適合退休族之投資產品就屬店面或是小型辦公室,店面適合選購之地段有百貨商圈、車站商圈、夜市商圈、捷運站商圈等,小型辦公室當然宜在辦公商圈,或是交通便捷之捷運站商圈。俗稱:「一舖旺三代」,熱鬧商圈內的一間店面,就宛如一隻金雞母,每個月都生下一顆金蛋,不僅退休族生活無虞,還可庇蔭後代子孫呢!在台灣中小型企業為主之產業型態下,小型辦公室一直都有需求,只是中小型企業陣亡的機率也很高,所以在找房客時要多多了解對方背景,免得短期內空置頻頻,或是有租金收不到的困擾。

另類投資模式

當然,以上都是比較傳統投資不動產籌措退休基金的方法,近幾年來在國內不動產市場上還出現了一些另類的投資模式,第一種是借力使力的「二房東」方式,這特別適合沒有太多現金,但有較多時間的上班族來操作,畢竟買房子與租房子的成本差距很大,租房子的負擔小太多了,不過運用別人的房子,在取得房東同意前提下,加以整修、改裝,再分租出去,這樣也有人在兩、三年內創造數十萬近百萬之收益,這類產品之操作可以是市區內之公寓改雅房或套房出租,也可以租市區空地做簡易停車場、郊區土地搭鐵皮屋分租等方式,完全看個人之人脈與可取得之資源而定。

第二種是分戶設籍屋,這種模式特別適合台北市明星學區內之住家分戶,因為這類分戶設籍產品並不是以居住為目的,所以只要可達到最小分戶的要求,一戶四十坪的房子甚至可切割成六個單獨戶,讓售給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親,為子女買一張進入明星學校的入場券,因為單位小總價低,所以利潤率會比買賣一般住宅高很多,不過這是適合有較多自有資金者操作。

第三種是直接購買REITs,這就是大家熟知的不動產證券化產品,是一種較間接以不動產籌措退休基金的方法,因為REITs產品總價不高,而且每年都有3.5~4.3%之間的固定收益,非常適合保守型的民眾拿來做為退休養老基金,以日常生活開銷及舒適性考量,投入目標資金最好要達200萬以上,這樣才能確保每個月有7000~8600元的穩定收入。

不管是以上述那一種方式籌措退休基金,還是要注意其前提是要讓退休生活過得無憂無慮,所以在利用這些不動產工具的過程中,還是要把握兩個原則,其一是退休後最好不要再有任何貸款,這樣才能真的達到「無後顧之憂」的境界,也就是說在退休前還可適度擴張信用,以利用不動產賺取退休基金,但退休後就不宜再如此操作了;其二是賺取穩定收益之出租不動產不宜離自家太遠,這樣才可以免去舟車勞頓之苦。

<<本文摘錄自『跟著專家買房子』一書>>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