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岸簽訂ECFA以及資金行情的推動之下,2010年全台灣「家戶購屋比」再度站上5%之上達5.12%,也就是說每一百戶家庭當中有5戶以上人家買房子,是該指標在金融海嘯後持續第二年正成長。在各縣市當中,去年將升格的台中市再度打敗新竹市,成為2010年新出爐的購屋冠軍縣市。
根據內政部發布的統計資料顯示,去(2010)年全台灣地區的房屋交易件數為40萬6,689件,與前一年比較,呈現4.74%的正成長,不但交易量再度站上40萬件的大關,在一片打房聲中表現格外亮眼。此外,截至去年底全台家庭戶數為793萬7,024戶,以此兩者相除所得的「家戶購屋比」為5.12%,與2009年的4.97%比較,小幅增加0.15個百分點,也是該購屋指標在金融海嘯後持續第二年正成長。
「家戶購屋比」是象徵一個地區一般家庭的購屋強度,去年雖然央行三度升息,並且祭出一連串的打房措施,但是在兩岸關係進一步開展及資金行情推動之下,整體房市交易還是持續熱絡,去年全台房屋買賣移轉件數並未如早先市場預期的出現衰退,房屋交易量逆勢呈現溫和成長,去年全台灣「家戶購屋比」持續回穩,出現了微幅的成長。
2010年全國「家戶購屋比」冠軍寶座再度出現換人做看看的現象,2009年全國「家戶購屋比」冠軍新竹市再度拱手讓給台中市。台中市在縣市即將合併升格及房價相對便宜的誘因之下,市場交易明顯回溫,房屋交易量大幅成長14.7%,使得「家戶購屋比」也跟著攀高,來到9.7%的相對高點,也就是10個家庭當中就將近有一戶買房子。
不過,隨著縣市合併升格,原台中縣併入台中市之後,台中縣偏低的「家戶購屋比」(去年為3.59%),將屬直轄市的台中市整體「家戶購屋比」往下拉,若以去年合併計算來看,「家戶購屋比」只有6.35%,勢很難再挑戰「家戶購屋比」冠軍寶座。同樣的情形也會發生在合併後的高雄市與台南市,今年以後的「家戶購屋比」都會被拉低。
去年「家戶購屋比」最後五名的縣市有雲林縣、南投縣、嘉義縣、金門縣、澎湖縣等,大多是屬於農漁業縣市、人口外移嚴重或是較缺乏產業基礎之地區,其中仍以澎湖縣的「家戶購屋比」最低,只有1.33%。由此不難看見,最高「家戶購屋比」與最低縣市間的差距仍達七倍之多,這正是近幾年房市的最佳寫照,國內房市交易明顯出現冷熱兩極化的現象。
觀察台灣過去的「家戶購屋比」變動情形,2001年是前一波房市的谷底,「家戶購屋比」挫低到3.81%,是近20年來最低點,02年在三低環境逐漸成形下,「家戶購屋比」開始往上揚,結束了過去多年的低迷房市,而06年則是這波房市景氣復甦以來的分水嶺,在此之前「家戶購屋比」是逐年上升,之後則是逐年下降,09年後該指標又再出現正成長,是不是市場再度反轉向上的一項訊號?在政府持續打房的此刻,就頗值得更進一步觀察。
至於今年大家特別關心的房市泡沫議題,個人特別從「家戶購屋比」的變動來看,上一次房市泡沫破滅期1994年到1997年之間,該指標都在7%以上,現在都還不到6%,所以從這角度看,離房市泡沫破滅應該還有段距離。
留言
但是僅為市井小民不懂經濟、房地產的我,觀察到一個現象:
我住的新北市社區大樓(每戶單價不到千萬),這幾年來不斷的有鄰居因為繳不起房貸而轉賣搬到更遙遠更便宜的地方(這點我很肯定,都是住戶住了一陣子然後搬家,不是投資客,所以好幾年了,年年都要忍受新屋主裝璜的噪音)
所以我想,當您提到現在的家戶比還在正常範圍,剛開始我想專家這麼說那就是了;可是後來想到,現在房價跟所得比是偏高的,也就是說,以現在倒退好幾年的所得水準,家戶比的標準也應該降低才對,而現在的家戶比,雖然跟歷史比起來不算高,但是現在每戶買屋的壓力值應該是台灣有史以來最高的。
以此推之,目前的家戶比,其實是已經到了泡沫化的邊緣了?
我不是專業,只是看了本社區(從一開始就住的滿滿的,然後這幾年看到不斷的有鄰居沒錢賣屋甚至被法拍,所以我覺得其實台灣的房市這樣下去,會輪迴當年美國次貸的狀況。
這是我一點感想。
所以才說年年都要忍受新鄰居裝璜的噪音。
我這裡純粹是從家戶購屋比此一指標來看泡沫化的議題,如果從其他面向或是你觀察的現象來看,房市確實存在泡沫化的疑慮,只是不知道甚麼時候會破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