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七成五捷運站領跌」 會不會是房市假新聞?



最近有房價研究機構發布新聞訊息指出大台北地區:「軌道題材式微?逾七成五捷運站領跌!」很多媒體也都如實引用,讓過去房市中不敗的捷運宅頓時豬羊變色,似乎也直接打臉建築業者最愛的房屋賣點訴求,但這樣的房價研究結果是有所本嗎?是真實的房市之市況嗎?


記得幾年前台北市有位副市長有鑑於當時市場中有不少業者常常發布新聞稿臧否市場表現、探討房價漲跌,其中資訊與數據虛虛實實、真真假假,因此史無前例地要求業者,若要公開對房市有所評點必須是「有所本」,否則就會引來主管機關的關切,可說是現在政府一再宣示要抓假新聞的先驅者。


假新聞自古就有 房市也難免


顯然的假新聞並不是現在才有可說自古皆然,不只是在政治場域,房市當中自然也是充斥著假新聞房市中的假新聞有些是刻意放空氣要營造某一種市場氛圍,有利於房市之交易,有些則純粹是要製造個別公司新聞曝光率,相對而言較無傷大雅。


就以這一房價研究機構所發布的新聞來看,因為有諸多的媒體都引用,一般民眾可能會不假思索地的就信以為真,甚或引起不必要的恐慌,或做出錯誤的決策。但因個人長期研究、觀察房市,就會有跟一般人不一樣的思考面向,在看這則新聞訊息時也有更多的質疑及另類解讀。


首先,針對最關鍵的房價,各媒體標題幾乎都有頗為聳動的這一段:「逾七成五捷運站領跌!」但卻沒有交代,也沒有告訴我們,其所謂房價的來源,明顯的就是無所本,進一步來看,這房價是平均數呢?還是房價指數?或是其他?也沒有講清楚說明白。


平均數還是房價指數呢?


其次,該房價若指的是平均數,就會掉入到平均數的迷失當中,像是樣本數不足、屋齡高低、屋況好壞等問題,與捷運站之距離,即使這點定義很清楚是半徑500公尺,但是捷運共構宅與離捷運站400~500公尺之住宅房價落差還是頗大,一經平均之後的房價就會出現驚人的結果。


例如2014年某捷運站成交之實際案例主要是該站共構宅新交屋之房子,平均房價相對高,2018年上半年已沒有捷運共構宅交屋潮,而且只有一些較外圍的成交案例,這時該捷運站的平均房價自然是偏低的,但這要將之解讀為房價下跌嗎?恐怕還是很牽強的。


其三該研究說有超過七成五捷運站房價領跌,這部分是有特別說明是指兩個時間點「同時有交易案例的捷運站」,也就是說這就是計算之分母,有下跌的捷運站為分子。這邊的破綻是「同時有交易案例的捷運站」總數等於全部捷運站總數嗎?因為這樣算出來的比例是有差距的。


分母不同結果也不一樣


目前台北市政府官方資料大台北捷運路網總共有捷運站109扣掉轉乘站重疊部分實際上是103個站,也就是說該研究單位所稱的「同時有交易案例的捷運站」,應該是少於103,以這樣得出來的下跌比例是七成五,但若是以103為分母,分子不變的情況下,該比例必然的會是小於七成五。


最後,該研究以個別捷運站房價跌幅,再分大樓、公寓、套房產品別做排名,跌幅最大前三名在近四年來都超過兩成,跌幅第一名的更都達三成五上下,確實是讓人看了怵目驚心!


這真的是市場真實狀況嗎?因為這時就聽到有另一種聲音說,若真的是捷運宅,又是蛋黃區的捷運宅房價跌幅達三成五,還猶豫什麼呢?這時不進場去買還等何時!事實上,這正是一種所謂價值型投資的概念,在房市當中,大台北捷運宅還是相對抗跌、相對保值的產品。


不是吹毛求疵 是求好心切


或許有人會說這樣的評論未免太過於吹毛求疵了,很多國內所謂的「不動產研究機構」不也都是如此、如此、這般、這般研究並發出新聞稿的,是的,確實如此。但是如果大家都要向下比較,而不向上提升,大家只是做作文比賽,而不管內容是否真有所本,不管其實質影響,當年的副市長可能也會看不下去呢!


提到實質影響面,說真的,面對該房價研究單位這樣的研究結果,該擔心的應該不是筆者個人,最該擔心的是承作房貸的銀行業者,假如捷運宅房價跌幅都超過三成,那麼非捷運宅不是跌得更慘嗎?銀行業者不只要趕緊展開資產保衛戰,金管會此時也該很緊張了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