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打房 還不如從健全房市交易秩序著手


最近因為央行副總裁投書媒體,吹皺房市一池春水,很多人都在問,政府是不是準備打房了?進而引發政府該不該打房?該如何打房等議題,但是回顧過去,政府並不缺打房工具,缺的是讓房市長治久安的法令規範,補現有房市法令之不足,才能真正保障購屋消費大眾的權益。

 

今年雖有新冠肺炎疫情,但在美國祭出「無上限」量化寬鬆政策之後,我央行也跟進宣布調降利率,在超低利率及資金潮之下,房市陡然逆勢增長,各項房市指標都突飛猛進,甚至還有創下歷史新高的紀錄,引來央行副總裁陳南光投書示警,並引發政府是不是就要打房的市場疑慮。

 

政府若是真要打房有什麼招數可用呢?第一個被點名的就是央行的選擇性信用管制,史上曾經兩次出手,1989年的「228選擇性信用管制」讓市場最為震撼,一度打趴房市,但是隔年局部解除管制後,伴隨著將全面實施容積率的搶建潮,房市反而在1996年創下50.9萬棟的史上最高交易紀錄。

 

2009年後房市炒風又起,2010年央行選擇性信用管制第二度出手,可是這回央行有點錯估形勢,房市越打越旺,房價越打越高,總共祭出了4波的管制措施,才讓豪宅炒作稍稍平息下來,但整體房市的回跌,則是在更晚財政部出手後才見成效,這一回央行選擇性信用管制打房,不僅是疲於奔命,更有功虧一簣的味道。

 

第二個被點名就是財政部了,財政部可用的打房工具就是稅囉!不管是加重持有稅的房屋稅(囤房稅)、地價稅,還是增加交易成本的土增稅、奢侈稅、房地合一稅,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奢侈稅與房地合一稅,前者在2011年推出,但從後者於2016年祭出並取代前者來看,奢侈稅打房證明是無效的,至於房地合一稅,在目前炒風又起之際,證明其打房的力道正逐步削弱中。

 

最後被點名的才是內政部,該部是房地產的主管機關,但在這波政府是否打房點名當中,似乎練就有「趴著,趴著,才不會中槍」的閃躲功夫,直到最近才大動作揭露「預售屋契約5大陷阱」,並大力宣示將對未拿到建照就對外銷售炒作的預售案開鍘。

 

當然也有人點名金管會,是不是也祭出更嚴的壽險資金投資限制。由此看來政府若是有心要打房,絕對是不缺乏打房的工具,只是這些工具就像是西藥一樣,往往只能治標不能治本,一旦停藥,各種病症可能又再復發,根本之道,是要從房市交易面治理入手,從法令規範來調控房市交易秩序,才能夠讓房市長治久安,這邊筆者提出三帖「中藥」供政府參考,越前面的越容易可以先行「服用」,越後面的難度越高,先尋求市場共識,不斷溝通,待時機成熟自然水到渠成。

 

一、實價登錄2.0趕緊補破網

 

實價登錄有人認為它是一種打房工具,實際上施行8年下來,可以看到它是中性的,是讓市場交易資訊透明的手段罷了!去年實價登錄2.0修法,最後鎩羽而歸,內政部與行政院因而贏得了一個打假球的罵名。現在在房市炒作日熾的情況下,應該就如日前蘇院長自身的承諾,快速將實價登錄2.0送到立院,並將之列為優先法案,這樣才符合民意之所歸,也能一洗之前打假球的形象。

 

二、制定「預售屋銷售管理條例」

 

就實務面來看,徒有實價登錄並不能讓預售屋的炒作完全消彌,終極之道是要制定預售專法,而不是像現在一樣,管理規範預售屋不是一堆行政命令,就是分散在個別法令當中,譬如最近台中傳出投資客大舉掃貨的消息,內政部也只能拿公寓大廈管理條例來「伺候」。

 

看看我們鄰近的香港吧!市場預售屋炒作程度不下於台灣,有鑑於此,2013年香港政府特別制定了規範新屋銷售的「一手住宅物業銷售條例」,並配合專法的施行,有非常完整的教育配套措施,教導民眾如何購買預售屋。反觀我們呢?購買預售屋的消費者都只能自求多福。

 

三、制定「不動產開發業管理條例」

 

翻開六法全書,一定會發現很多法律都是在管理規範行業,像跟房地產相關的有建築師法、不動產估價師法、地政士法、不動產經紀業管理條例等,政府也一再強調依法行政,但是獨獨缺投資興建房子的「不動產開發業管理條例」,為什麼呢?很多人都心知肚明,這當中阻力非常大,甚至在檯面上也都看不到任何民間團體敢跳出來倡議,但是這些蓋房子給我們用、給我們住的業者,難道就不用專法來管理嗎?政府對於言論自由這種憲法層次的議題都要介入管理,難道關係人民身家性命財產的建築業者就可以長期「放生」嗎?

 

事實上,以上三者是確保不動產交易秩序的最後三塊拼圖,若能早日將之補齊,就不會每隔一段時間就又見房市炒風起,政府相關部會又要大打太極拳,推託說誰該出手打房了!

 


註:1.本文首刊蘋果日報官網即時2020/11/01 21:15  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20201101/VONNHBSNDFBOXPJDKMXEXNS4RU/

火網評論:打房?從健全房市交易秩序著手(張欣民)

2.文中所提「實價登錄2.0」,已在2020.12.30立法院修法三讀通過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