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朱隱園」這下子莫非是碰上了彼得原理作祟?


過年期間電視記者來電說要採訪「陶朱隱園」封盤的議題,但因剛好在親戚家走春被我拒絕掉了!開工後我倒是想回過頭來談談這個話題,因為這棟如麻花捲的特殊建築本身就令人好奇,充滿了想像空間,特別是在封盤話題出來後,第一個浮現自己腦海的是,「陶」案莫非是碰上了彼得原理?

 

大過年期間L報報導信義區超豪宅「陶朱隱園」封盤不賣了,E報跟進說完工近3年的「陶」案至今僅賣出一戶,而且是市場所謂的自家人賣給自家人的手法,總價高達18億元,單價估在每坪600~800萬元之間,「陶」案原本就具有十足的話題性,如今傳出封盤消息,電視媒體當然是一窩蜂的跟進囉!

 

在管理學上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彼得原理(Peter Principle),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彼得原理是指:在組織或企業的層級制度中,人會因其某種特質或特殊技能,令他被擢升到不能勝任的高階職位,相反能幹的人才也可能因為不符組織的需求而反被踢出,最終留下的人都變成組織的障礙物(冗員)及負資產

 

彼得原理拿到房市來用沒違和感

 

雖然這個原理通常是運用在人及組織上面,但若是把它拿到房地產市場上來用,似乎也沒有違和感,特別是拿來套用在目前「陶」案的處境上面。

 

「陶」案業者砸下了大把金錢要蓋出一棟頂級超豪宅,同時強調她是一棟藝術品,不是一般「商品房」,是藝術品就是無價的,但是一個無價之物要如何讓市場認同呢?更重要是要讓業者能夠獲利了結!

 

這就是個大問題,也是個大難題,因此大家不時可看到業者在媒體上創造話題,逼不得已還要自行「創價」,連過去有些豪宅建案慣用的定錨效應手法都使出來,但市場反應還是無聲無息,難道台灣真的沒有一出手就能拿出18億元的富豪嗎?當然不是,看來該建案是碰上了彼得原理發酵,此效應反應在3方面。

 

麻花捲造型 壓迫感非常強烈

 

首先,是其奇特麻花捲之造型,讓人一走進該豪華社區斜槓的大門之後,第一個感覺是這棟大樓隨時會像倫敦鐵橋般倒下來(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其視覺及心理面的壓迫感非常強烈,是一棟藝術品大樓是OK的,若是天天要住在裡頭,會給人高度的不安全感及不安定感。

 

奇特外觀帶來風水疑慮

 

再者,就是這個奇特外觀帶來的風水疑慮囉,有錢人買屋自住,是非常注重居家風水的(當招待所可能另當別論),更別說如此超豪宅等級的產品,10~20億一砸下去,萬一卡在風水問題上,自住也不是,要想解套,高總價本身原就很難下車,更可能因其風水瑕疵,重者無法解套,輕者慘遭關刀式砍價。

 

挑戰實價登錄天價行情

 

最後,當然就是價格問題了,房市當中有句名言:「沒有賣不掉的房子,只有賣不掉的價格」,「陶」案單價超過600萬,上看800萬,是目前全台官方實價登錄最高單價299萬元的一倍多,一戶房子總價18億元更抵得過中南部單一建案的總銷金額。

 

本專欄之前就寫過,這有「測試有錢人口袋與腦袋的味道,更是一公然挑戰政府公權力的大膽行為!」如今看來,有錢人口袋深淺還未可知,有錢人的腦袋倒是很清楚,沒有跟著起舞;政府的公權力當然是不容挑戰,業者藉此一交易實價登錄來定錨的企圖,明顯的踢到了大鐵板,北市地政局接受其登錄,迄今還是不讓她揭露,形同是被「蓋牌」了!

 

定錨企圖被「蓋牌」

 

當然,在一個自由開放的市場,任何商品要自抬身價賣個天價,只要有人埋單,像香港豪宅賣到一坪上千萬元,任何人都沒有置喙的餘地,最怕是曲高和寡,碰上了「彼得」就更慘了,現在網路上就有很多網友、酸民在幫「陶」案算命,真可說是創意無限呢!

 

最後,我並不想幫「陶」案算命,倒想讓大家也發揮一下創意,18億元不買「陶朱隱園」,你可以買什麼?

 

最近媒體披露周董花了3億元買信義聯勤豪宅一戶送老婆大人,若是有18億元,可以讓周董買6戶豪宅送老婆。記得2019年信義房屋公告,砸入9.8 億元購買馬來西亞沙巴環灘島201.6公頃土地(約合61萬坪),大約等於是環灘島半個島的面積,擬跨入觀光旅遊業。如此看來,18億元約當可買下整個島當島主。所以手握18億元,你會買一戶號稱藝術品的「陶朱隱園」?還是做其他的選擇呢?


註:本文首刊今周刊官網:台灣富豪不是出不起,而是不想買!一戶18億賣不掉,有錢人不買「陶朱隱園」的3個原因 - 今周刊 (businesstoday.com.tw)



留言